IMF 最新全球经济前景展望报告预计,今年全球增长率为 3.2%, 1 月时 IMF 已曾将预估下调至 3.4%; 预计 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.5%,比 1 月时预估的下降了 0.1 个百分点。 下调预估的原因是,中国经济放缓的外溢效应,低油价给巴西等新兴市场带来的影响等。该报告还强调日本、欧洲和美国经济持续疲弱的风险。 IMF 并对政治孤立主义风险发出警告,包括民族主义政党在欧洲的崛起、 6 月 23 日英国“ 脱欧” 公投,以及美国总统竞选中的反贸易言论都对全球经济前景构成了威胁。
中国货币活水助稳增长春暖花开,政策天平料向调结构倾斜
中国一季度经济增速微降至 6.7%的七年新低,但 3月各经济指标全面由枯转荣,经济短周期筑底企稳基本确立。得益于货币政策的源头活水和积极财政的暖风频吹,生机盎然的经济“小阳春”格局逐渐清晰。
分析人士指出,主要受宽信贷驱动的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功不可没,然而对
经济的刺激作用恐怕只能延续到 6 月底。从中期看,去产能、去库存、去
杠杆任务依然艰巨,政策重心料向调结构倾斜。
逆回购+MLF维稳资金面,中国经济向好降准预期再降温
中国央行公开市场本周再度转为净投放,并辅以MLF(中期借贷便利)操作,以缓释季度缴税高峰及下周MLF大量到期压力;预期央行下周仍继续维稳,资金面大幅收紧概率有限。
业内人士并认为,本周陆续发布的宏观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低位企稳向好,加上MLF操作的预先缓冲,短期内货币政策宽松加码的必要性下降,降准预期有所降温,央行或继续依靠公开市场等常规工具调节流动性。
中国正酝酿通过债转股,以达到化解银行业不良资产 风险及助企业降杠杆的一箭双雕之效,而“市场化原则”无疑是其最大标 签。不过,银行如何能在甄别标的、行使股东权利、股权退出等具体操作 中落实这一原则,一些监管层和金融机构人士仍表示出疑虑。
业内人士并认为,银行将正常类贷款转为企业股权的动力比较弱,各银行 反应也是冷热不一;而从企业角度看,资质尚可的企业也不一定愿意以出 让股权换得杠杆率的下降。
英国退出将广泛冲击欧盟经济,波及从预算到银行诸多领域
对于英国可能脱离欧盟(EU)一事,欧盟最大担忧是给欧洲一体化等议题造成政治冲击。但失去第二大经济体,可能也给欧盟造成巨大的经济冲击。如果英国人在 6 月 23 日公投时选择离开欧盟,剩下的 27 个成员国将面临哪些主要经济风险,或者可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。
石油输出国组织(OPEC)消息人士表示,全球产油国达成冻产协议后,进而实施减产的可能性相当低,而且可能要等上好几个月。这表明产油国采取额外行动来拉抬油价,仍是遥不可及。OPEC 和俄罗斯等非 OPEC 产油国周日将在多哈会议上讨论冻产计划。该计划已协助油价较 1 月创下的近 27 美元的 12 年低位反弹了逾60%,尽管外界怀疑冻产能否足以解决供应过剩的问题。
中国钢铁产能过剩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化解寒冰非一日之暖
中国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,要求化解钢铁供应过剩问题。因为随着中国钢铁向国际市场的大量溢出,陷入困境的海外钢铁生产商面临关停的风险。中国钢铁产量占到全球的一半,尽管中国政府宣示要解决产能过剩问题,但那些寄望中国能迅速解决的人,将会感到失望。
中国钢铁生产过剩是多年累积的结果,要想根除也将需要多年时间。目前中国经济增速正处于 25 年来最慢,而且劳资纠纷也呈现上升趋势,中国政府担心的一大隐患是,若裁掉数百万钢铁工人,将可能带来的社会动荡问题。
美联储主席叶伦已经宣布,利率决定将取决于经济的表现。但美联储官员及其工作人员却对许多最新的经济数据不以为然,因为认为数据不可靠。这可能增加投资者、企业和家庭为下次升息做出规划的难度。“我会比较保守地看待第一季实质 GDP,”旧金山联储的研究主管 Glenn Rudebusch 在上周五接受路透专访时说。“第一季数据将会疲弱,但我们认为不能代表整体经济的力度。
中铁物资债券意外停牌再挫“央企信仰” ,期待债转股解救危机
踩雷风险正逐渐升级的中国信用债市场,周一再度引爆一枚“炸弹”:央企中国铁路物资公司全部未到期债券宣布暂停交易。
作为第四家曝出债券兑付风险的央企,令市场上本已动摇的“央企信仰”再遭冲击。短期内该公司偿债压力集中,无疑让投资者忧心忡忡。但市场同时又不免心怀期待,纷纷猜测中铁物资作为国资委直属央企,会否尝鲜债转股试点。
时隔八年中国有望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(ABS),以化解银行资产质量下行压力。但因不良资产现金流存较大不确定性,如何定价和能否最终出表成为关注焦点,而劣后投资人的匮乏亦将掣肘其市场化推进。
分析人士指出,出于“政治任务”的考虑,在不良 ABS 试点期间不良出表应能顺利进行;但由于试点并非市场化模式,未来在市场化推广方面仍面临一定障碍,第三方机构是否有足够的意愿持有劣后,将是能否出表的关键。
台湾央行近期在汇市收盘之际罕见未入市做价促贬台币,扬弃了市场诟病已久、操纵收盘价的“恶习”。此举令市场惊喜的同时,亦引发热烈讨论,市场人士多认为,央行终于意识到做收盘价对市场一点好处都没有,把手拿开更有利市场的透明度。
但也有人指出,近期国际美元趋弱,韩元和日圆涨势强劲,就算央行不促贬台币,相较这些货币,台币也不会太强;因此央行是否以后都会放手,也还不确定。
中国最新公布 3 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(CPI)同比上涨2.3%低于市场预期后,近期弥漫金融市场的滞胀特别是“胀”的争议稍冷却,并令诸如货币政策宽松空间打开成为诸多共识,不过从本轮中国经济较为明显的成本推动滞胀特征来看,促使滞胀形成的有融资、税收、人力资本等多方面的根本原因,在对其进行供给侧管理尚未完成的情况下,难言“胀”的压力消退。
美联储决策者去年 12 月曾暗示,今年需要加息四次,但 3 月政策会议后,对后续升息的预期降至两次。 本周多位联储官员对升息节奏各陈己见。里奇蒙联储总裁拉克尔称今年仍需加息四次左右。旧金山联储总裁威廉姆斯称今年升息两到三次是“合理的” ;亚特兰大联储总裁洛克哈特称,今年可能仍可以升息三次。 洛克哈特甚至明确表明,他不会支持本月升息,并为自己在 6 月会议上支持采取行动设置了较高的条件。


澳洲失业率降至30个月低位,削弱未来数月降息可能性



截止上周五下午,投资、上市和并购共108起事件,涉及总金额47.00亿美元。从交易金额来看,涉及金额较大的事件是2016年4月13日,广东华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受让国盛证券有限责任公司100.00%股权,作价69.30亿元人民币。从交易事件地域分布看,目前主要分布在北京市、上海市和浙江省,占比分别为28.1%,15.2%和13.5%。本周新三板市场共有128家企业挂牌,新增加股本为41.64亿股,本周新三板成交总金额为41.70亿元人民币,目前共有6583家企业挂牌新三板,总股本为3850.27亿股。

